一带一路与双循环事关主场全球化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贸易报  发布时间:2020-09-24

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已经开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融为一体,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近期发表的文章强调,我国提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闭关锁国,驳斥了“一带一路”建设因疫情而式微的流言,还体现出“一带一路”建设与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两者间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紧密联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同频共振。

何谓同频共振?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提出的初心,还是理念以及发展逻辑,“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都有着众多相同点。

“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均为我国提出的长期发展规划。在此次疫情期间,“一带一路”暂停论死灰复燃。对此,我们只需要翻开中国共产党党章有关“一带一路”内容予以回应。与此相类似,双循环刚刚提出的时候,被目光短浅的一些人误读为应对当前形势的权宜之计。后来,有不少研究成果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双循环格局,或者具备了双循环发展的能力。从历史经验来看,在一个国家走向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目前全球人口和市场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

“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的理念相通。“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则是畅通,打通各市场要素在循环中的堵点、痛点。这两者都通过一个“通”字,促进我国经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保持一定的韧性。

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与双循环均为未来全球化发展画出了蓝图。当前全球化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把这种出现问题的全球化称为“客场全球化”。在他看来,“客场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长期持续的战略,具有“依附经济”的不良特征,从而可能会导致各经济体无法有效地用好自己的竞争优势,还会与其他经济体之间产生严重的贸易和经济摩擦,难以在竞争中培育出自主品牌和技术并取得高附加值。

此次疫情进一步暴露了“客场全球化”的问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分析文章《新冠病毒大流行如何扰乱全球价值链》指出,受疫情影响的全球价值链中断将留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长期隐患。这其中就包括,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获益机会越来越少,这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造成沉重打击,并阻碍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取得的社会经济进步,未来很多年里发展中国家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进行工业化的潜力将大大降低。

当前,“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各方积极对接的发展平台,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计划、泰国的4.0战略、柬埔寨的“四角战略”等国家发展规划纷纷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这意味着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双循环格局或者拥有构建双循环格局能力的当下,各发展中国家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以吸引外资等方式不断完善国内产业链,打通内循环。与此同时,以多双边自贸协定、投资协定等渠道,形成外循环,从而逐步达到各国都形成双循环的目标,以重塑全球化格局。这种各国以自身发展带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的模式,可称之为“主场全球化”。也就是说,在“主场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每个国家都是全球化的动力源,即他们都要有自己的双循环。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或将当前全球化推到一个转折点的位置,“客场全球化”迎来了尾声,“主场全球化”时代即将到来。在此情势下,我国将通过自身经济发展来带动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与此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自己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正如黄奇帆所说,中国内循环的质量越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带动作用就越强,价值就越大,从而形成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更高质量的社会经济新生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