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下企业如何备考

文章来源:中国贸易报  发布时间:2020-09-10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低迷、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调整。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思爱普(SAP)成长型企业社区共同举办“‘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国企业如何备考线上研讨。与会专家认为,促进双循环格局并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向,而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此形势下,企业过去闭门造车式、以管控为核心的线性生产方式会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则是平台+价值伙伴的生态型模式。

对于中国发展双循环是否有潜在或明显的优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教授从四个维度进行了解读。一是中国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并且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二是目前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只有中国拥有,即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三是中国的产业集聚链是其核心竞争力,例如,东莞的电子产业群、汕头的玩具产业群、廊坊的家居产业群等,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张产业集群的名片。产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的分工,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聚的效应带来的价值,也令中国的全产业链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四是交易成本方面。劳动力成本上,中国仅仅是美国的1/5。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肯定产品在中国生产更好。

如果说过去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指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那么目前这个阶段,要搞活中国经济内循环,重在对内开放,而要做好中国经济外循环,则重在对外扩大开放。余淼杰表示,中国要发展全球价值链,就是以数字贸易为先导,通过知识密集、数字密集的方向实现。其中需要把握两个重点方向:一是要跟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字的新形态,体现在商品贸易中。二是要跟服务贸易结合在一起,通过落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来实现。

企业如何面对双循环,又该如何实现特殊形势下的数字化?SAP中国首席数字化专家孙惠民表示,目前很多企业已从过去单纯的销售和贸易为主,开始转向强化产业链的链接能力,于某些企业已成为部分细分行业的链主。企业发展正在转型为平台+价值伙伴模式,而背后的支撑将是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以及个性化定制。基于此,在企业出海过程中,需要注意两大问题:一是要注重数据安全,企业要更加积极地遵循国外的游戏规则。二是要打造敏捷能力,未来企业可以把商业模式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

余淼杰认为,首先,企业要看准大方向、瞄准新方向。所谓大方向是指对中美关系持续下滑要有清醒的认识,而新方向是指要把目标转向一些新兴工业体及新兴市场。

其次是走得远。无论是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还是过去几年兴起的互联网产业,可以把自身的触角延伸得更长远一些,积极发展包括东南亚乃至非洲等市场,通过加大投资,输出技术,为全球各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优化价值。

再次是挖得深。企业要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做好新产品的创新,由此提升竞争力。此外,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发展知识密集、数字密集等全新的数字经济,力争弯道超车也是未来的趋势和重点。

最后是到西部去。目前,国内的经济体系正逐步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助力企业实现国内资源的均衡配置。那么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向中西部转移,这样不仅能对西部大开发起到更多作用,也能够重塑企业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