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市场信心 更好应对全球化风险与机遇

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12-13

2023年,在诸多外部不确定因素依然强势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正在调整、积累。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半年随着“挥”出的宏观政策“组合拳”不断,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三季度GDP增速好于市场预期。尽管如此,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如何重振市场信心是当务之急。


未来变局中,中国的探索将给出怎样的答案,如何构建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日前,由联办集团、和讯、巨浪视线联合主办的财经中国2023年会暨第21届财经风云榜聚集了多位经济学家、企业代表,共同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探讨中国经济的变革与重构之路,一同寻找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


和讯网董事长章知方在致辞中表示,信心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更美好未来的人心所向,它比黄金更珍贵。当前,束手束脚、不敢冒险、闯劲不足是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试错,并不冲突。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包容环境。”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建议,在国家顶层设计指方向、划底线的前提下,重提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把市场化法治化治理与鼓励地方基层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允许试错探索,允许多一些自选动作,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级干部各类人才营造宽松环境,为增长潜能的充分涌流创造条件。展望未来的经济发展,刘世锦认为针对需求侧的改革,现阶段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可实施为期三年的以近两亿进城农民工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攻坚计划。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则明确提出,提振市场信心除了增发国债,加大财税外,更要从制度型开放入手。“增加项目和基础建设设施都是临时的、短期的。许多规章制度虽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和补充,但是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新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注册制”是建立在高度市场化基础上的,但能否成功必须有三个方面的保障,否则就会造成欺诈上市、虚假上市公司泛滥。首先,要有足够的透明度,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石是透明度监管,而不是其他的;其次,为了保证充分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中介机构的公允性非常重要;最后,必须要有严格的法治保障,其中就是对违规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


吴晓求还直言,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种投资市场,而不是融资市场。这就意味着注入市场的资产是有成长性的,为了实现这种成长性,资产一定要通过市场来选择。


在“全球化困境下的风险与机遇”特别对话环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表示美国政府大量债务、大选等多种力量对明年全球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他看来,2024年政治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很大程度上是跟确定性有关的,而这些不确定的事件往往是坏的不确定性。他还提到,国际投资者产品当中的债券,40%的购买者来自于国外的投资者,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占比还比较高,而这些债券,因为利率变化等因素目前有一些产品类别已经出现了损失。


上市公司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投资者的信心稳定是经济企稳向好的关键环节。 在此次年会上,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以来,提振信心成为二级市场关注焦点,各家上市公司正在向市场传达各种积极信号,让广大投资者充分享受公司的发展成果、获得持续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