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贸一体化加速 让企业“两条腿”走路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23-12-05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明确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会议指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有利于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放缓,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需求强烈;而另一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内贸企业“走出去”意愿增强,这些都促使内外贸一体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受访专家认为,内贸和外贸,是对接国内外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环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既是全球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货物贸易伙伴,又是全球第二大的单一消费市场。这些条件决定了中国外贸企业的生存需求——既要开发利用国际市场,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实际上是国家在新发展阶段的需求,是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开放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张建平认为。
    “过去我国内外贸发展相对来说是分离的,这使得相对应的市场空间和范围受限,一旦发生不确定的状况,转型非常困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孝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孝松认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通内外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制度型开放,规则、标准要内外统一,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加强制度型开放的必由之路。
       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持续优化其发展环境。不过,在受访专家看来,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中还存在一些关键堵点。
       张建平认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痛点较多,例如定价机制、物流成本、营商成本以及营销层次、环节等,内外贸都不同。此外,在标准认证方面的要求也千差万别。而且我国的市场在不同地区之间,产品销售和流通方面也存在着有形无形的壁垒和障碍。特别是内贸,线下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成本和物流成本相对国外也偏高。
    “同时适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需求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认证要符合市场需求等方面,都需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条线上作战,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力都相当大。”张建平表示。
       王孝松认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体化市场主体发展相对滞后。过去从事内外贸有明确的分工,专业化比较强,但这也意味着转型很困难。要想内外贸兼顾,市场主体需要建立高能级的贸易总部,协调内外贸共同发展。
    “实际上,内外贸一体化不仅仅意味着企业能进行内贸,也意味着能参与出口。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地区,如果能够建设一个将进口、出口和对内销售打通,并有机整合起来的平台,才是内外贸一体化的真正体现。”王孝松说。
       高效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针对上述痛点,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要聚焦企业需求和市场反馈及时优化政策,切实打通阻碍内外贸一体化的关键堵点,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要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落实好相关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共同促进内外贸高质量发展。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本质上要求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张建平表示,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涉及政策法规透明度的提升和一致性且市场监管要高效。在国内市场建设过程中,需加强标准和认证的推广,加强市场监督,推进公平竞争,让竞争政策行之有效,有力地保护知识产权等。
       此外,要着眼于“双循环”,通过制度型开放来对接国际标准规则。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好RCEP在落实过程中给市场规则带来的变化。同时,我国正积极主动申请加入CPTPP和DEPA,对其中的许多条款,在国内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致力于对接国际规则,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加高效地衔接。
       王孝松建议,一是集聚和培养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市场主体。这个主体不仅要具备强大的实力,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整合资源,起到内外贸桥梁和联通作用。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的融合发展。内外贸一体化,是针对进口、出口和对内销售整体的一个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支持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让国外产品更容易进入我国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支持跨境电商的创新发展,打造国际经贸合作新渠道。此外,还要推动内外贸产品的同线同标同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际标准对接和制度型开放。
       三是需要提升内外联通的物流网络。基础设施的保障与规则和制度问题同样重要。要鼓励港口企业和沿江沿河沿海港口码头的合作,利用中欧班列推动陆海空整体立体发展,让多式联运更顺畅,进一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