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比2021年下降0.4%,为2008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比2008年低5.4%,连续第七年介于0.75和0.76之间,回升基础仍不稳固。11月5日,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3》中最新世界开放指数指出,国家之间、领域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态势分化加剧,积极开放与保守封闭正激烈碰撞、胶着对立,维护和扩大世界开放仍需各国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世界开放指数是该报告的核心创新成果、最大特色和亮点,通过测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经济开放、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包括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共计29项具体量化指标,对129个经济体2008年至2022年的开放度进行排名。
“在多个视角下,世界开放近期的表现均存在明显‘温差’。2022年,有78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的贡献同比增加,有51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的贡献同比减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论坛上表示,分领域看,2022年世界文化开放指数和世界经济开放指数同比分别缩小2.9%和0.4%,而世界社会开放指数上升0.46%。
报告称,尽管如此,世界也蕴含着扩大开放的希望。从2008年到2022年期间,金砖五国的开放指数上升7.4%,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上涨5.3%,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和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分别增长6.3%和5.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高4.8%,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增长4.6%。
张宇燕表示,开放动力正在“破冰”。科技进步、数字智能、绿色发展,进一步减少了货物、服务、信息等要素流动的阻力,提升了开放绩效。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相关国际合作正在深化,以环境产品为代表的绿色贸易投资正在成为世界发展新赛道,有望在维护和提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韧性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理事长顾学明在论坛上介绍了《世界开放报告2023》中国开放成就以及对世界开放发展的积极贡献。他表示,中国在开放发展中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中国与世界开放的良性互动,成为合意开放的范例,也蕴含着中国主动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善意与担当。
“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顺利推进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而关键在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当前,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挑战,也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内部约束。”顾学明表示,进博会自2018年首届举办以来,每年都为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商提供免费展位,为其提供了产品展示、投资洽谈与文化交流的平台,让这些国家的特色产品与资源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并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潮。据统计,前五届进博会有1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综合展,首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约2000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则有力地加强了国际社会对全球开放发展及发展中国家相关议题的关注,引领了全球有关开放发展的全方位讨论。
当前,全球开放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正能量、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更多稳定性和新机遇。IMF专家表示,202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将为30%左右。中国的开放发展,还将助力亚洲成为疫后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地区。
顾学明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丰富了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形态,增进了关于世界现代化文明形态多元的认知。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将绿色、和平、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与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融入到国际发展合作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世界现代化进程不仅包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更应海纳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实践。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共同发展,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