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供应链持续承压,原因来自多方面,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一些国家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对国际贸易设置限制、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国际贸易秩序被重塑,以及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暂停乃至中断。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既是全球供应链网络的重要节点和支撑力量,又不可避免地成为受到全球供应链冲击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为维护正常的经贸秩序,使得各方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互补关系、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构建安全、互利的国际供应链网络,形成市场机制下良好和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第一,安全可能取代效率成为短期内供应链的首要关注目标。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供应链不断演化、发展,规模经济规律使得供应链的发展方向多集中于提高供应效率。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对供应链造成冲击的事件不仅频发而且在地域和领域上分布广泛。为了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需要各方积极推进供应链多元、多维链接网络的建设,使得在部分链路断裂后,其他链路仍可以满足国际分工和协作的需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网络的新变化,需要调整产业链布局,在制造业国际水平分工上加大推动力度,形成供应链网络的协同互补关系。
第二,加快推动有发展需求国家间的国际产能合作。供应链的分散依赖于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又取决于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国际投资、开展技术合作、培育人力资源、改善营商环境,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国际化拓展空间,也可能得益于此获得能力的提升。东道国需要增强经济复苏动能,也是保障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不仅美欧,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制造业、推动工业化进程作为其发展的重要目标,也已经采取并愿意进一步调整和更新相关政策措施。应以各方共同利益为合作出发点,加强政策沟通,减少经贸合作壁垒,引导企业建立跨国供应链网络,将原本依赖于外部市场的供应链部分内部化,减少供应链中断风险。
第三,引导和增强供应链创新发展动能,提高应对外部冲击能力。技术进步对供应链影响巨大,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风险承受能力。鼓励企业加快依托于数字化转型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加强行业供应链信息整合,为有效匹配供需关系并持续优化供应链网络提供技术条件。伴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整合明显加速,但虚假和错误信息也有泛滥之势。各方应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治理合作,为有效发挥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作用、减少技术的负面或不利影响创造更好的条件,缩短企业在应用技术创新时的无效探索路径,使得技术进步对国际供应链改善发挥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第四,促进供应链相关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供应链金融的合理发展,为增强供应链韧性、降低风险冲击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在供应链相关方信用管理、汇率管理、仓储物流、货代清关、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加强国际协同,减少跨国供应链环境中的风险暴露和不可控。通过引导下的适度竞争,为跨国供应链上各方实质性参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跨国供应链吸引更多参与方创造更好的条件。加强对国际供应链上新参与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能力建设,缩短适应周期,减少国际供应链发展中的不公平或不合理竞争。
总之,供应链是近年来的全球热门话题,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通过各种形式的协定,在增强供应链韧性上开展合作。对于此类合作,只要不是排他的、与WTO多边经贸规则不冲突的,都有利于缩短国际供应链重新形成新的平衡和稳定关系的周期。而中国作为全球大多数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不仅在贸易关系中不可或缺,也理应参与到相关新规则的制定之中。供应链的发展应该是互利而非仅对某一参与方有利,否则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和迭代优化的发展模式。面对全球供应链网络重构和规则重制的关键期,需要以全球视角和合作理念由各方共同推动,由此才有可能在满足各方对供应链安全关切的同时,切实通过市场发展而非政治干预提高全球供应链的韧性、降低转换成本,为加强疫后复苏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