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见习记者 洪剑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自开年以来,利好政策接续落地,助力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内贸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内外贸融合加速。尽管当前经济发展仍面临重重挑战,但受访专家表示,只要把握好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的巨大优势,中国企业定能乘风破浪,中国经济必将迎难而上。
举措频频 成果丰硕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6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全国进出口总值累计为20.1万亿元,同比上涨2.1%。
尽管上半年的“成绩单”颇为亮眼,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内外贸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面对严峻挑战,开年以来,商务部等部门加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1月,商务部等14部门发布《关于公布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确定在北京等9地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3月29日,全国内外贸一体化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扎实推进内外贸一体化重点任务,着力完善内外贸制度体系,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实施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行动,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5月19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部际工作机制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与此同时,各地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动作频频,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案:重庆市发布《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培育5个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先行区、20个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基地、200家以上内外贸一体化“排头兵”企业;山东省印发《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持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若干措施》,从提升市场主体一体化发展能力等六方面提出20条措施;《深圳市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00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0000亿元、外贸新业态占比达20%、认定贸易型总部企业累计300家等发展目标。
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接续落地,多地内外贸一体化成效显著。以今年1月入选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宁波市为例,截至目前,宁波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工贸一体型企业4557家,其中已开展内销业务的占比为91.4%;累计培育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78家;累计培育省级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11个。宁波卡特马克智能厨具股份有限公司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受益者,公司国际事业部总经理吴玉萍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此前企业主要关注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如今,我们在兼顾海外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内市场,上线了天猫等国内购物平台,推出了更契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受到了许多国内消费者的好评。未来,我们将继续‘两条腿走路’,力争让我们的产品服务更多消费者。”
创新赋能行稳致远
“尽管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比如内外贸企业依然面临着经营指向相对“割裂”的问题,内贸企业重点关注国内市场,而外贸企业则是重点关注国际市场,彼此之间融合发展得不够顺畅。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国内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迫切需要统筹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付一夫认为,应进一步推动内外贸规则更高水平衔接。当前,部分国内贸易规则与国际贸易规则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校准的地方。而只有规则衔接顺畅,才能更好地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具体来看,可进一步发挥自贸区港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利用自贸区港建设,探索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更好衔接的对策。在此基础之上,将探索成果辐射到其他地区,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同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付一夫表示,应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全面畅通。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国内外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从而更好地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对于企业而言,付一夫认为,应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走出去”,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可通过培育服务平台型企业,助力内外贸相关业务有效连接。
此外,付一夫还建议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进而更高效地促进产销衔接、供需匹配、智慧供应链等方面的发展,为内外贸一体化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