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走势?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23-06-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疫情影响消退与经济秩序归位的一年,亦是国际局势风高浪急的一年。回顾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消费、外贸、引资等重点领域表现如何?中国能否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围绕上述热点议题,国际商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共同展望中国经济大势。

 

专家圆桌

 

霍建国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赵广彬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

 

倪月菊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1.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6%,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如何评价当前消费的表现?从下阶段走势看,消费能否延续恢复态势?有哪些支撑因素?

 

倪月菊:今年1-5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去年有了改善和提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防疫政策调整优化后的恢复性消费,特别是春节和五一两个节日的消费带动效果显现,餐饮消费和旅游消费增长较快。二是政府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地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了消费增长。三是网络销售保持快速增长,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1-5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25.6%

 

商务部将今年确定为消费提振年。下阶段,中国仍将以此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消费市场将进一步回暖,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呈稳步回升态势。因此,我认为下阶段消费仍能延续恢复态势。

 

霍建国:今年以来,消费复苏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一条主线。但也要看到,消费持续复苏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5月社零总额回落即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消费复苏集中在交通、旅游和餐饮等行业,而支撑消费主体的房地产、汽车和高档消费品的增长仍相对滞后。如果这些主要的消费支出领域无法实现积极的增长,将会拖累消费的可持续复苏。

 

鉴于此,当前中国扩大消费的关注点应从疫后的恢复性消费尽快转向基础性消费,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推动不同消费领域均衡发展。此外,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投资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对高端消费也有明显拉动作用。政府应从上述几方面继续加力,以保证后续消费增长能够持续发挥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赵广彬: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低得多。考虑到这一点,中国的消费潜力仍然很大。

 

其中,汽车在消费升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供给的不断改善,中国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市场规模从2003年的5万亿元扩大到2022年的44万亿元。更具体地说,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正在上升,汽车、空调和手机在中国家庭中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汽车,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达2686万辆,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2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其中汽车3.19亿辆,新能源汽车1310万辆,占比为4.1%,同比增长67.13%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量突破700万辆。可以说,汽车在经济中已经上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为0.16辆,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为160辆。相比之下,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分别为每1000人拥有837辆、747辆、695辆、670辆,远远超过中国。中国每千人拥有的汽车数量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373辆)、巴西(219辆)、马来西亚(433辆)、墨西哥(314辆)、土耳其(275辆)和泰国(262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汽车作为与家电、餐饮、家居并列的四大消费品类之一,占社零总额的10%。加上汽油,这两项占总消费量的近15%。因此,汽车消费的复苏是今年稳定和提振整体消费的关键,中国应通过政策激励,保持汽车消费的良好环境,发挥汽车对整体消费的拉动作用。

 

英:当前消费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但受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影响,目前消费仍是一个缓慢的、恢复性的增长,主要体现在接触性消费如旅游消费、餐饮消费增长较快,而大宗消费如房地产消费、汽车消费则不及预期。

 

汽车、房地产等大宗消费是拉动消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最主要力量,一辆整车背后有数百个配套工厂,房地产涉及上下游60多个相关产业。消费要想延续恢复态势,尤其是持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在进一步释放大宗消费潜力上下功夫,其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放宽各种限购。具体而言,在汽车消费方面,应进一步挖掘城乡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限制举措应完全放开;油车方面的限购规定也应有限度放宽。在房地产消费方面,应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开限制,释放刚需和改善性的购买需求。

 

2.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5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6.77万亿元,同比增长4.7%。月度进出口从今年2月开始实现同比正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增速低于预期、外贸月度增速放缓、对美国和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下降等成为中国外贸面临的新挑战。应如何规避或减少上述挑战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霍建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是当前中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总的来看,前5个月中国外贸的增速基本符合预期,因为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但也要看到,中国外贸发展的潜力和韧性仍然较强——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恢复阶段,企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抗风险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RCEP全面生效正在产生新的、更大的溢出效应,对中国继续扩大双边贸易形成有力支撑;中国同中东主要国家的关系改善将为双边贸易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拉美市场和非洲市场继续保持稳定,中国在上述市场仍具扩大出口的潜能;随着一带一路市场贸易投资活跃度的提升,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新的出口增长点正在快速形成。

 

鉴于此,中国应将外贸工作的重点全力转向稳规模优结构,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发挥优势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实现外贸基本盘的稳定发展。此外,企业出口韧性和竞争力的提升也将成为支撑外贸基本盘的重要因素。相信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的双重驱动下,今年中国外贸一定可以克服困难保持一定的增长规模,为国民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

 

倪月菊:5月份中国出口下降,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跨国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另一方是受地缘政治影响。

 

为此,下阶段我们应在增订单、拓市场上下功夫。一是在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稳住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二是争取留住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助力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占比。三是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支持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四是不断优化外贸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出口退税办理,提升口岸通关效率,高效利用已经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政策等,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

 

英:中国对美国、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出现下降,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日本需求疲弱,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仍对对华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中国实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目标可以重点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推动美国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拉动中国出口。二是优化中国外贸的出口市场结构,将出口目标转向欧洲、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三是进一步推动中国外贸产品结构提质升级,出口方式可以考虑选择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方式,也可以考虑到海外投资的方式,结合RCEP等双多边自贸协定,采用离岸贸易等方式实质性地促进出口,稳定外贸基本盘。

 

赵广彬: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放缓在预期之内,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需求减弱。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以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必然直接影响中国外贸。中美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政治因素驱使一些企业寻找替代中国商品的方案,避免过于依赖中国。此外,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国家的生产中断,而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维持了正常运转,使得中国出口保持较快增速。当前疫情影响已大幅减弱,海外产能基本恢复正常,因此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有所下降。

 

未来中国外贸的改善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全球经济能否进一步复苏,外需能否得到有效改善,贸易保护主义能否得到有效遏制,乌克兰危机能否得到缓解。

 

3.1-5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74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1%;折合843.5亿美元,下降5.6%。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微增、以美元计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在吸引和利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方面,还可以深入开展哪些工作?

 

霍建国:从大的背景分析,目前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势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之路波折,在美联储激进加息政策的冲击影响下,全球资本流动出现了剧烈波动。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和幅度存在较大差异,造成短期游资的冲击加剧,长期投资的稳定性亦遭到破坏,加之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脱钩断链引导政策的冲击和影响不断扩大,对中国扩大利用外资形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例下降和加工贸易进出口比例下降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下阶段,我们需要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要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实现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体系同国际开放体系的对接,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此实现外商投资企业存量的稳定。其次,要处理好敏感行业的对外开放问题,鉴于跨国公司资本对高端服务业的投资仍保持着较高热情,只要中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解决好准入准营问题,将会带来增量资金的增长。最后,要加大现有自贸试验区(港)的开放力度,实行更多的先行先试政策,积极探索中国利用外资的新领域和新模式。

 

倪月菊:今年前5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微增、以美元计下降的原因有三:一是去年同期基数大。二是外资对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降,观望态度增强。三是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

 

下阶段,中国应继续在优化环境、扩大开放、提升服务上协调发力,重点开展如下工作:一是着力稳经济增长。良好的经济增长预期是吸引外资的最重要因素。二是强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打通国内市场堵点,持续释放消费市场潜力,增强中国超大市场的吸引力。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为外资创造更自由、更公平的营商环境。四是加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更加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高质量实施RCEP,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港)等,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英: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微增、以美元计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美联储激进加息带来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抬升,水涨船高使得美元资金成本走高,吸引美元回流,抑制了投资。与之相反,中国央行在降准降息,人民币的利率水平和汇率均在走低,表现在实际使用外资上便是以人民币计微增、以美元计下降。

 

在吸引和利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方面,相关部门可以推进三项工作:第一,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外企进得来、留得住、成长好,宾至如归。第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让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增长态势成为吸引外企留在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外企积极主动地进入中国、留在中国并在中国成长。

 

赵广彬:以美元计,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下降主要是跨国公司为了应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而所作的战略调整。在预期经济增长下滑之际,多数跨国企业普遍收缩投资,甚至裁员,从而节省成本,多家美欧企业宣布裁员就是证明。

 

4.目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仍显乏力,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收缩外溢效应显现,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您认为中国设定的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全年经济走势如何?

 

霍建国:今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虽然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整体复苏的势头仍十分强劲,加之去年3%的增长基数较低,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有充分把握的。国际机构亦普遍看好中国的增长前景,多数预测都在5%以上。

 

从目前的增长态势来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开门红,达到了4.5%的增幅,为实现全年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二季度虽然经济活动指标出现了一些波动,但考虑到去年二季度基数较低,实现5%甚至更高的增长仍有可能。但是我们也要高度重视目前经济增长存在的动能不足和活力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考虑到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为保证全年经济增长实现预期目标,应早作研究和部署。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仍较充足,应尽快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进一步激活和调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和活力。相信经过努力,中国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倪月菊:我认为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该增速是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的中速增长,同时也符合现阶段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兼顾了增长两大目标。但客观来讲,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消费方面,房地产市场下滑,股市低迷,使消费者信心受到一定影响;在外需方面,国际需求下滑;在投资方面,企业的观望态度有所增加。

 

当前,中国政府已就上述问题深入展开调研,并出台了系列稳经济、稳外贸、稳外资、提质量的政策措施,包括银行降准释放流动性等。相信这些措施的落地实施将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保持稳步向前态势,助力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英:我认为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今年全年经济走势预计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当前,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社会政策都在加大力度推进实施。预计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产业政策也将加力推进,能够形成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合力。此外,我们还要更加关注房地产、汽车两大领域能否适当放宽限购条件,此举有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回升回暖,有利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增加,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赵广彬:国内的问题主要在于,消费者、企业家、投资者等对经济增长预期并不十分乐观,如何扭转信心极其关键。为此,政府需要出台更大的刺激政策。第一,应放宽乃至取消限制房地产消费、汽车消费的规定,鼓励大宗消费。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仍然需要考虑出台更有力度的促消费举措来刺激消费。第三,尽快出台更多改革政策,对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空间,从而刺激民间投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