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欧班列开行的第12年,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纽带,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8个城市,成为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贸易大动脉。中欧班列自2011年3月19日首次开始运行以来,“已积累了大量势能,正在从‘产生形成期’进入‘成长起飞高质量发展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国强日前在参加人大重阳2023年迎春论坛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研讨环节时如是评价。
累积新势能
经过多年合作,“一带一路”已基本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目前,依托西伯利亚大陆桥和新亚欧大陆桥,中欧班列已初步形成西、中、东三条运输通道。中欧班列是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是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陆路运输新通道,并在运行规模、功能发挥上不断形成新势能。2022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中欧班列进出口货值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在功能作用上,李国强认为,中欧班列掀开了亚欧大陆陆路交往的新篇章,亚欧大陆被更高效地接入全球物流网络,从而弥补了现有海运体系的短板和不足,提高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中欧班列伴随“一带一路”成长壮大,又为共建“一带一路”增添活力和动力,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贸易新通道、打造中国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培育形成了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且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融合发展。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多边贸易体系遭受严重破坏的国际形势下,中欧班列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同时,中欧班列创新运贸一体化,通过创新合作模式、调整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优化专项活动等,丰富了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有利于扩大消费。
中欧班列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布局形成了一张开放的网络,紧密了亚欧大陆的陆路联系,显现出新价值、新优势和新动能,在引导产业聚集上将承担更大的使命和更多的综合功能。
对此,李国强进一步阐释道,中欧班列连接不同市场将带动更多区域和产业加入国际经贸和物流活动,沿线国家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受益,将进一步催生亚欧产业新版图,形成亚欧产业新高地;中欧班列形成的规模效应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推动着中欧班列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联系加强,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增强,将催生更多物流、工业、商贸中心、产业园区、金融等经济活动新模式,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高速增长的中欧班列对中国其他产业的极大带动作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对经济、技术、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和功能,将带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需要新部署
李国强表示,中欧班列所处的发展新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新的部署:
一是要树立中欧班列一体化协同发展理念,推动一体化发展。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大力提升口岸和通道有效通过能力、运行效率和品质,加强中欧班列集采中心、内陆港建设,加速推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形成配套的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朝着港城一体化、港产一体化规划发展;要不断提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额、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水平;要把中欧班列的发展潜力充分融入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之中。
二是随着中欧班列运营规模的迅速扩大,应高度重视以中欧班列现代物流为载体,把“一带一路”的“五通”一体化融入中欧班列,促进国际贸易、产能合作与金融等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中国开放新高地、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国际供应链和国际经贸新规则。
三是制定中欧班列建设发展新规划,实现制度性创新。中欧班列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原有工作状态和模式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研究推进中欧班列的整合优化,加强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关联协同,促进中欧班列与经贸增长、金融投资、人文合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