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多,新冠肺炎疫情开启了国际贸易加速向数字化转型的契机,数字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成为连接本地制造与全球消费的重要方式,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世界级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中心,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与深化合作的背景下,正在成为引领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广东探索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粤港澳三地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成果,大湾区开放合作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当前,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基本实现广东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依托“数字政府”平台,珠三角实现港澳企业商事登记“一网通办”;近3年,广东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3400多亿元。
而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更高水平开放的全新使命。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分别要求横琴和前海“率先在改革开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奇帆认为,这些新要求新措施将推动大湾区在规则制度型开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双循环”重要枢纽,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10月15日,在第130届广交会期间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合作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在致辞中表示,商务部将进一步支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是支持扩大对港澳贸易服务开放,深化粤港澳三地机制对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二是支持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重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三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支持粤港澳企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接,带动大湾区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管理服务等“走出去”。
后疫情时代,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成为了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的新亮点。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测算,2020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了2947.6亿美元,疫情期间逆势增长8.4%,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4.5%,比“十三五”初期提升了13.9个百分点。商务部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左右。
广东省在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意见》中,已经提出构建世界数字贸易重要节点。大力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数字贸易领域独角兽、瞪羚企业,打造若干数字贸易生态主导型企业,形成数字贸易企业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达,在发展数字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横琴、前海更是将担当大任。
今年9月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到,建设中葡国际贸易中心和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推动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则提到,充分利用香港全面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支持前海合作区企业走出去,开展双多边投资贸易便利化合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韩永辉认为,这些决策部署将有利于两个合作区进一步发挥香港和澳门对外联通的先天优势,利用全球资源,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贸易快速发展。
张威还指出,两个合作区首先都是自贸试验区,应进一步突破制约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的制度性障碍,探索出一条创新驱动、集约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路径。同时,两个合作区还是经济特区的一部分,应在国家立法机关指导下,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推出与港澳及国际接轨的相关法律法规,共同拓展数字贸易发展空间。
商务部今年在谈及推进贸易数字化、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时,直接“点名”了粤港澳大湾区。
12月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推进贸易数字化发展。研究建立推进贸易数字化的政策制度体系,健全完善规则标准,推动贸易数字化国际合作,大力推动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完善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打造一批贸易数字化领航区。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截至2020年底,广东地区跨境电商以出口为主,全国70%以上的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通过珠三角地区销往世界各地。
2020年4月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其中,梅州、惠州、中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入选。此前,广东已有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汕头、佛山入选,至此,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已全部入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2020年在阿里国际站出口额排在前五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金华(含义乌)、宁波和东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占了3席。
跨境电商产品的旺盛需求,也带动了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中欧班列开行方向已达17条,货源品类多达700余种,这条泛欧运输大通道已延伸覆盖到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粤港澳大湾区中欧班列的“朋友圈”。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初,粤港澳大湾区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开行总数262列,同比增幅高达77.6%。
对于大湾区内地9市而言,发展跨境电商有着牢固的线下支撑,传统制造和水陆运交通较发达,而香港作为重要的物流枢纽以及国际金融中心,是内地电商企业的首选离岸业务中心,可成为连接大湾区企业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枢纽。
今年3月,香港电商联会联同大湾区各大电商协会宣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资源中心成立。该中心由香港电商联会联合澳门以及大湾区内地9市的电商协会共同成立,为大湾区跨境电商企业及相关企业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经贸平台,从而推动大湾区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韩永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立足大湾区的建设,把港澳发达的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优势与广东完备的制造体系和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外贸经济新增长点。
持续性的支持政策,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预期,疫情之下,跨境电商模式的非接触式交货以及交易链条短等特点,更是使其优势彰显。而拥有“创新+制造+物流+金融服务”等多重优势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跨境电商领域已经很大程度拔得头筹,未来仍将充满更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区内商贸往来更趋频繁密切,以及数字贸易、跨境贸易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跨境支付、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需求显著增长。
为了更好地为区内企业拓展数字贸易提供支持,大湾区三地政府和金融机构正进一步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投入,希望借助金融科技联通三地金融市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跨境贸易便利化程度。
2020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在广东上线,粤港澳大湾区内银行首次实现了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直联,该平台提供“出口应收账款融资”报关单信息核验和“企业跨境和信用信息授权查证”服务,提升了中小企业跨境融资效率。
数字人民币试点也正在稳步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近日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展望”联合研讨会上表示,在央行数字货币方面,央行数研所与香港金管局开展系列合作,共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改善跨境支付方面的可行性,双方已成功开展第一阶段技术测试,目前双方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探索数字人民币系统与“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方式。